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楼市新闻 > 正文

厦门市民曾参与两个渔港建设 见证特区的飞跃发展

2021年12月21日 17:49
资讯中心 浏览数(0) 收藏 扫描到手机

  -蒋国庆(后排左一)和战友在东渡港口建设指挥部办公楼前的合影。

  -蒋国庆和妻子胡美娜。

  -蒋国庆是马拉松爱好者,经常跑步锻炼。

  “厦门,圆了我的住房梦。40年来,我的住房从集体宿舍到单身公寓,从小房间到大套房,再从楼梯房到电梯房。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享受到城市高质量发展带来的红利。”67岁的市民蒋国庆曾参与东渡渔港和高崎闽台渔轮避风港的建设,见证了40年来厦门的飞跃发展,也和家人在这里收获了幸福。近日,蒋国庆致电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分享他在厦门奋斗和圆梦的故事。

  职场梦

  1975年来厦建港口

  28年后“重操旧业”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75年,我身后的三栋大楼,就是东渡港口建设指挥部办公楼。”记者来到蒋国庆家时,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珍贵的老照片。他在厦门的故事,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1975年,21岁的蒋国庆从部队退伍。当时,省复退办从漳州挑选了50名优秀退伍军人,参加厦门的港口建设,蒋国庆是其中之一。来到厦门后,蒋国庆和战友就投入火热的港口建设中。他回忆,当时指挥部所在的地方周边是稻田和菜地,很荒凉。

  蒋国庆还记得,那时岛内电力紧张,时常停电。为了保障施工用电,指挥部发电应急,蒋国庆就在发电机房工作,同时也参与一线施工。他说,当时建码头基本上都是肩挑手扛,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可用。放炮开山,移山填海,大家用板车、独轮车转运砂石填海。

  2003年,因为工作变动,蒋国庆又参与高崎闽台渔轮避风港的建设。时隔28年,再次参与厦门的渔港建设,蒋国庆惊叹建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举例,同样是填海造地,1975年是人工转运砂石填海,到了2003年,则是采用大型船舶起吊沉箱,安装入海,建设速度大幅提升。

  如今,蒋国庆已退休多年,经常于傍晚时分坐在邮轮码头旁,吹着海风,望着岸边高楼林立,海沧大桥灯光璀璨,听着轮船汽笛声此起彼伏,感慨40年来厦门城市面貌的巨变,感恩那段艰苦岁月让他得到磨炼和成长。他在之后的工作变动中能快速适应,很大程度是因为参加渔港建设的经历给了他宝贵的精神财富。

  安居梦

  46年换了5处住房

  住房条件越来越好

  “来厦门46年,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住房条件改善了。”蒋国庆回忆,1975年,刚到厦门建设东渡港口时,住的是守备区船运大队的旧营房,四面透风,四五十人挤在一间大宿舍里,一到晚上蚊虫特别多。有一次,一条蛇爬进了蒋国庆同事的被窝里,幸好及时发现赶走,当时全宿舍的人都被惊醒了。

  1981年,蒋国庆和妻子结婚后,单位给他们分配一个单间,蒋国庆才结束4人一间的集体宿舍生活。蒋国庆所说的单间,其实是单位用旧办公室改成的宿舍,没有独立厨房,只能在过道搭个蜂窝炉做饭,哪家做饭,整层楼都闻得到味道。卫生间和浴室也是公用的,蒋国庆的妻子胡美娜说,上厕所和洗衣服都要排队。

  “当时生活条件艰苦,没给彩礼、没有‘三大件’,甚至连戒指都没给妻子买,但岳父岳母一直很支持我,妻子也没有半句怨言,我一直心存感激。”蒋国庆说,他一直努力工作,想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1992年,单位分配了两房一厅的福利房;2002年,住房升级为三房一厅;2017年,为了方便孙女读书,一家人买了一套电梯房,周边的生活配套更加便利。

  蒋国庆算了一下,来厦46年,换了5处住所,从小房间到大套房,从楼梯房到电梯房,住房条件一次比一次好。他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同时也与厦门经济特区的飞速发展密不可分。我在厦门奋斗,厦门圆了我的梦。感恩新时代,祝愿厦门的明天更美好。”

  (厦门晚报 记者 颜梅丽 图/蒋国庆提供)

  (原标题:厦门市民曾参与两个渔港建设 见证特区的飞跃发展)

姓名:     手机:     人数:

相关阅读更多>>
敬请网友发表评论,本站保留不刊登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最新评论 最热评论
加载中,请稍候...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反馈建议】
图片新闻更多>>

推荐阅读

热评文章

楼市快递

分享到:
关闭
注册   
关闭
取消
已有房网论坛账号,请点此登陆
我来挑错
文章标题: 厦门市民曾参与两个渔港建设 见证特区的飞跃发展
我对文中这段内容有疑问:
我的意见是:
注册
您已获得XMHOUSE通行证账号,请修改账号信息:
用户昵称:
设置密码:
建议设置常用密码
我要举报的是“@宅男宅女幽默笑话”发的评论:
请选择举报类型:

提交
举报电话:4008 841 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