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为全面展示厦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主要成效、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厦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10月21日起举办“厦门这五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今日,“厦门这五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举行,主题为:“十四五”时期厦门基础建设成就。
市政府副市长张志红
市资源规划局局长柯玉宗
市住建局局长李德才
市交通局局长李宗泽
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
出席并介绍有关情况
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市政府新闻办主任上官军主持

市政府副市长张志红介绍
“十四五”时期
厦门基础建设的成就情况

近5年以来,厦门坚持人民城市理念,聚焦交通、民生、市政、安全等核心领域,持续加强基础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增进民生福祉,取得了显著成效。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构建立体交通体系
打造区域联动新格局
我们以“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高标准建设现代交通基础设施,通过港口提质、陆域织网、铁路提效、航空升级,打造海陆空铁协同的立体交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
(一)港口提质,凸显世界一流枢纽优势。持续强化厦门港底层支撑,新建泊位16个(含万吨级以上6个)、万吨级航道近60公里。目前全港拥有集装箱航线187条,覆盖54个国家150个港口。绿色发展成效显著,远海码头、厦门集装箱码头集团获“亚太绿色港口”称号,6个码头获评“四星级中国绿色港口”。效率领跑全球,船舶平均在港、在泊时间分别位列全球主要港口第二、第三位。
(二)陆域织网,激活城乡便捷通勤圈。陆域交通以“畅安舒美”为导向,海沧隧道、翔安大桥等关键工程相继投用,“五桥两隧道一海堤”进出岛通道格局成型,实现岛内外半小时更加便捷通勤。高、快速路总长542公里,路网密度达8.8公里/平方公里,稳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乡村交通全面升级,自然村公路100%硬化、建制村双车道100%通达。BRT智慧交通亮点突出,在全国率先实现规模化智能辅助驾驶,停靠误差≤15厘米,兼具安全与高效。地铁建成3条线、98公里,地铁线路“岛内成网、三向出岛”,跨大海、穿海底、连湿地,成为城市“流动观景台”,地铁4号线、6号线及3号线南延段等113公里新线正加速建设。
(三)铁路提效,激发区域协同动能。东南沿海铁路枢纽基本成型,5小时可通达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2023年9月,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福厦高铁通车,厦泉漳“1小时交通圈”成为现实。厦漳泉城际铁路R1线即将全面开工建设,为都市圈发展再增添“铁动力”。多式联运创新突破,厦门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首创“跨境电商+中欧班列+丝路海运”新模式,推进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远海码头铁路专用线打通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近三年海铁联运量年均增速超40%,厦门中欧班列物流新通道辐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30多个城市,累计载货12万标箱。
(四)航空升级,提升国际枢纽能级。高崎机场通航境内外134个航点、129个城市,往返“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直航客运航线13条,国际中转旅客量稳居国内第四位。同时,货运领域实现突破,投用本土首架全货机,航空物流通道更加高效。厦门翔安国际机场,作为我国“十四五”期间规模最大在建机场,对标国际航空枢纽,2026年建成投用后,可保障每年4500万人次旅客、75万吨货邮,将进一步强化厦门国际航空辐射能力。

(资料图/本报记者 林铭鸿 摄)
夯实城市基础保障
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我们围绕“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目标,通过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加大保障房供给等一系列举措,不断夯实城市基础,优化民生保障。
(一)城中村治理:从“脏乱差”到“四季花”。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中,鼓励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委市政府通过深入调研,深刻认识到:全市现代化的短板在农村,城市现代化的短板在城中村。自2023年4月以来,我市全面推进108个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累计投入62.7亿元,拆除城中村违建119万平方米,腾出182万平方米宝贵空间,精心打造“微景观”“微公园”等2000多处;规整缆线8055千米,改造管网397千米,建设垃圾屋、公厕526个,城中村实现从“脏乱差”到“四季花”的明显转变,治理成效被新华社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比如:翔安区山亭社区整合85亩废弃虾池,建成“侯亭渔歌”农旅综合体;湖里区围里社区拆除6000多平方米违建,利用文物古建打造创意集市、潮流地标。
(二)老旧小区改造:让“老房子”焕发“新活力”。老旧小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厦门将2000年底前建成的1900多个老旧小区全部纳入改造范围,“十四五”期间累计改造1410个老旧小区,惠及约24.89万户,其中增设电梯2000余部,新增3.38万个路外停车泊位,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切实有效解决。比如:思明区槟榔东里小区在改造中,充分整合空间资源,新增405个停车位,让小区收益扭亏为盈;湖里区东荣社区采用“EPC+O”模式,整合25个小区,配套建设社区食堂、照料中心等,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温馨的生活服务,被住建部列为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三)住房保障提质:以“住厦来”实现“安居梦”。我们秉持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目标,持续完善多层次、全覆盖、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被中央媒体誉为“厦门蓝本”,成为住房保障领域的典范。“十四五”期间共建成5.87万套(间)保障性住房,筹集13.6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同时,我们着力构建以“一张床、一间屋、一套房”为主的“住厦来”品牌体系,把新厦门人纳入住房保障范畴。一是“求职免费一张床”,为来厦见习实习、求职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累计最长12个月的免费住宿。本月14日,免费“一张床”迎来第10000名大学生入住。二是“就业5折一间屋”,共为新青年群体发放“5年5折租房”补贴超12亿元,惠及超34万人次。三是加强兜底保障,“十四五”期间,通过“安家不高于4.5折购买一套房”政策共保障8700户家庭,通过“双困家庭四档租保障房”政策共保障2万户家庭。

保障性住房项目园博公寓。(来源:厦门安居集团)
提升城乡建设品质
塑造“两高两化”新形象
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围绕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统筹生态保护、市政升级、安全韧性和精细治理,既要城市的“面子”高颜值,也要城市的“里子”更扎实。
(一)建设韧性城市,用心筑牢城市安全防线。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建成区“海绵化”面积占比达44%,有效增强城市水生态韧性。大力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建立排水防涝应急指挥平台,集中整治70个易涝风险点,经多轮强降雨检验,城市内涝点基本消除,市民出行安全感持续增强。建成各类地下管廊587公里,入廊管线超1538公里,新改建雨水管涵230公里,城市地下“血管”更加畅通。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集成12个行业部门56个子系统,接入20万路视频、6.7万个物联感知设备,初步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优化服务供给,全力保障城市平稳运行。“十四五”期间,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从5350吨/日提高到7500吨/日,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垃圾分类工作持续位列全国大城市第一名。大力实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三个一百”行动,2020年以来完成投资超170亿元,污水处理能力由91万吨/日提高至212万吨/日,新建改造污水管道804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从2020年的78.3%提高到2024年的88.3%,污水处理厂平均进水BOD浓度保持在120mg/L以上,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建成投用海沧水厂三期、西山水厂二期,新建改造老旧供水管网210.7公里,供水能力由234万吨/日提高至269万吨/日,2024年供水管网漏损率为3.43%,在全国日供水量100万吨以上主要城市中持续保持前三水平。新建改造燃气管道400公里,新增管道燃气用户14.2万户,管道燃气用户占比提高至约70%,清洁能源普及率与居民生活品质同步提升。
(三)提升环境品质,持续建设城市宜居家园。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推进筼筜湖综合治理,筼筜湖已蝶变成白鹭翱翔的“城市绿肺”和美丽的“城市会客厅”。综合提升厦门植物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时隔16年、继鼓浪屿之后我市第二个获此殊荣的景区。持续完善慢行系统,累计建成绿道311.5公里,山海健康步道(云海线、林海线)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24年接待市民游客达1969万人次,成为厦门新的城市名片。新增和改建园林绿地1849公顷,完成124个公园健身跑道改造;整治修复滨海湿地近150公顷,修复沙滩2.5公里,清理滩面402公顷,为市民游客营造亲绿亲海休憩空间。“清新蓝”“生态绿”已成为城市鲜明标识,让厦门更加美丽宜居。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林海线。(资料图/图源:厦门日报图片中心)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变化,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努力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会上
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
有答案了
Q
这五年来,国土空间规划在保障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
A

市资源规划局局长柯玉宗:国土空间规划是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蓝图。这五年,我们以总体规划为纲,在“一张图”上统筹和平衡教育、文化、养老、市政、交通等基础建设的空间需求,以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构建城市发展骨架。编制给水、排水、电力、燃气、污水、综合管廊等专项规划细化落位,强化重大基础设施空间保障,提高城市韧性水平。共策划实施各类重大基础建设项目390个,其中公共服务领域项目168个,交通设施领域项目60个,市政基础设施领域项目92个,公园绿地领域项目41个,生态修复领域项目29个,以关键基础建设项目的落地,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
我们全面强化土地、林地、海域等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五年累计获批用地2389公顷、用林531公顷、用海7064公顷,供应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43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635公顷,精准高效保障各项基础建设需求。近五年,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39个,随迁子女在厦入学实现“零门槛”申报;建成养老机构、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273家,实现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市区级医院2公里覆盖率由2021年的57.44%增长至2024年的62.1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21年的2.34平方米提升到2024年的3.43平方米,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同类城市前三,城市宜居韧性水平大幅提升。
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统筹引领和自然资源要素的精准保障下,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实施也有力推动了我市城镇规模实现有序拓展,全市城镇化率由2020年的89.4%增长到2024年的91%;城镇建设用地由371.30平方千米增加至395.15平方千米,年均增长约6平方千米;城区实体地域面积达到494平方千米,位居全省第一。特别是在跨岛发展方面取得新突破,岛外城镇建设用地占比由75%提高到77%,人口占全市比重由59%提高到61%,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占全市90%,跨岛发展战略已从蓝图走向现实。
Q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城中村改造路子,请介绍下,厦门经过近三年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实践,在哪些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
A

市住建局局长李德才:城中村治理是各大城市面临的共同难题。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城中村?长周期、高投入城中村改造如何可持续?是大家共同关注的城中村之问。厦门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嘱托,高度重视破解这一系统性、复杂性难题,以现代化治理开启城中村改造新路径。
一是健全完善一套工作体系。注重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确立“全域、彻底、科学”治理理念,制定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逐村制定规划设计方案,切实做到“一村一策一张图”。成立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形成“书记抓、抓书记、一级抓一级”的责任链条;建立每周一例会、每月一检查、每季一“晾晒”、每半年一现场观摩暨市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及时总结推广现代化治理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
二是迭代推出一套标准指引。坚持试点先行,以点拓面。2023年以来,已完成71个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思明、湖里两区实现全覆盖。及时总结试点做法,形成标准指引,从1.0版,到2.0版,再到3.0版;编撰5个指引导则,探索走出一条具有厦门特色的治理路径,按照宜居、宜业、智慧、和谐“四个社区”模式,形成“一村一特色”治理品牌;推出20个样板示范村、20个经验模式,现代化治理内涵不断丰富。
三是创新出台一套政策法规。及时总结固化实践经验,推进建章立制。积极突破城中村治理难点堵点,围绕农村集体预留发展用地、市级财政奖补资金使用等出台11项配套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城中村治理立法,起草2部法律规章。其中,《厦门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对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进行专章论述,把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纳入法治轨道。
在此基础上,与厦门大学、市委党校等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对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厦门实践进行收集、整理、汇编工作,加强理论研究,深化实践经验,逐步形成符合中央要求、契合发展实际、体现厦门特点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理论成果。
下一步,我们重点围绕“大物业”运维、“EPC+O”(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模式等内容,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路径。
Q
“十四五”期间,厦门大力推进路网项目建设,市民群众在日常出行中也切身感受到交通带来的方便和快捷,请介绍下厦门在路网建设方面的具体举措和成效。
A

市交通局局长李宗泽:“十四五”期间,厦门持续构筑高品质城乡交通网络,全市累计建成高、快速路和改扩建国省干线公路超200公里,在支撑和服务都市圈建设、跨岛发展、产业提升等方面交出了亮眼的答卷。
一是织密骨干路网,构建厦漳泉“一小时通勤圈”。五年来我们发力跨区域公路通道建设,提升厦门枢纽的辐射能力,打通了连接两市的海翔大道、翁角路等大通道,实施了国道228、国道319、国道324等升级改造,开工建设国道324、省道209等与泉州、漳州毗邻路段,大力提升了都市圈城际通行效率,为厦漳泉人员往来、产业协同和物流一体化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攻坚跨岛通道,岛内外“一体化”迈上新台阶。我们全力推进跨海通道建设,建成通车翔安大桥、海沧隧道两座跨海通道,与厦门大桥、海沧大桥等共同构建“五桥两隧一海堤”跨海通道新格局。海沧隧道和翔安大桥串联形成第二条东西向跨岛通道,日均进出岛车辆达21万辆次,跨岛交通拥堵得到显著缓解。2024年进出岛车辆超过2.8亿辆次,较“十三五”期末增长43%,厦门跨岛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同时,厦金大桥(厦门段)全面施工,建成后将实现厦门本岛与翔安机场的快速联接,有效促进岛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三是联动产业布局,赋能片区发展“加速度”。我们坚持“路网跟着产业走”,让路网成为片区崛起的“引擎”。在翔安国际机场周边,同步推进的配套交通项目总投资超千亿元,滨海东大道、溪东路、机场高速公路等路网提前建成,为临空经济区产业落地铺平了道路;同翔大道建成通车,作为同翔片区的“货运大动脉”,大幅提升了物流效率;国道228线串联起厦门优质滨海旅游资源,实现了“交通+旅游”的融合发展。
路通则业兴,路网建设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厦门将持续打造更加“畅、安、舒、美”的路网体系,让交通发展红利更好惠及全体市民。
Q
筼筜湖综合治理历经数期工程,近五年可以说是实现质变的关键期。请问这五年,筼筜湖治理取得了哪些进展?涉及哪些方面?
A

市市政园林局局长蔡伟中:回顾五年治理历程,我们聚焦的核心课题是:如何在城市中心区构建稳定、自净的水生态系统。我们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创造性提出的“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在完成5期综合治理基础上,继续开展第6期综合治理,治理成效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筼筜湖治理入选自然资源部《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厦门筼筜湖项目成为2025年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城市环境生态治理的唯一代表性展项。
五年来,依法治湖体系更加健全。制定湖区专项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总体功能格局与保护目标。联合公、检、法等部门设立环湖生态警务联盟、筼筜湖法官工作室、生态保护检察联络站等,健全依法治湖的工作机制。
湖区管理更加精细。持续完善“市民湖长”“市民园长”等公共参与机制,推行湖区物业化、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岸上岸下联动,湖面保洁更加高效,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共治、人民共享”的筼筜湖生态保护新格局。
湖区生态系统更具韧性。通过实施生态清淤,有效扩大库容并减少内源污染;第二排涝泵站和西堤闸等工程的投用,将湖区防洪强排能力由40m/秒提升至90m/秒,防洪排涝标准由3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湖区水体交换周期由3天缩短至2天;同时通过弯角区岸线与流域内正本清源改造,湖区水动力与水质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升,累计发现水生生物约250种、鸟类98种。
纳排潮防汛更加科学。推行科学调度纳排潮管理机制,形成两种纳排潮模式,湖区防洪排涝工作更加精细,有效保障湖区水环境稳定。
绿色公共空间更加丰富。拓展“公园+”功能,融入体育、文旅等元素,通过打造筼筜湖高品质慢跑步行系统,建设潮汐广场、38℃温泉园等口袋公园,在海湾公园、南湖公园开放共享绿地,结合干渠导流堤延伸工程,构建“生态观鸟走廊”,营造出亲近自然生态的高品质空间。
如今,新阶段治理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件事:第一,让湖里的“居民”更多样,吸引更多的鱼虾鸟类安家;第二,让湖里的“血液”更畅通,增强水体流动与自净能力;第三,让湖泊“身体”更强健,筑牢湖区生态根基。站在新起点,我们开展第6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21个治理项目,以更科学的手段,更精细的管理,让筼筜湖这个“城市会客厅”更美丽。
null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