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薄如蝉翼,却强韧可靠;它隐于市井,却无处不在。新能源汽车电池、高端电容器、食品和医药包装、快递封箱胶带……看似寻常物品,背后都藏着一个低调却不可或缺的角色——高性能膜材料。

高性能膜卷
市场份额占全球20%,业务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站在这场“膜法革命”科技最前沿的,是一家从厦门海沧走向全球的中国民营企业——中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中仑新材厦门基地鸟瞰图
百米长的世界级新能源薄膜生产线如同一条“工业动脉”,在海沧的无尘车间里平稳运行。作为全球最大BOPA(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供应商的中仑新材,完成了从功能性膜材“隐形冠军”横向跨越为新能源膜材全球技术领军者的华丽升级。


生产车间
2025年3月,中仑新材成功研发出行业首款固态电池专用BOPA,填补了行业技术空白。在新能源布局方面,公司投资25亿元建设新能源膜材项目,生产超薄电容膜和复合集流体基膜两种高端新材料。这些“未来材料”因其出色的耐高温、耐电压等特性,成为新能源产业的关键材料。
目前,国内外能够规模化生产这些高端材料的企业寥寥无几,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中仑新材的国际化故事,始于产品外销。其业务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销比例达到30%以上。企业并不止步于“卖产品”,更逐步实现了“品牌出海”和“产能出海”。2024年,公司做出重大战略决策:投资建设印尼生产基地。这一布局不仅能够更好地贴近目标市场,快速响应海外客户需求,还能有效规避国际贸易壁垒风险,为全球市场竞争赢得先机。
在中仑新材的出海版图上,日本曾是一块最难啃的“骨头”。作为BOPA的发源地,日本市场被全球膜企视为“终极考场”——这里技术壁垒高、客户标准近乎苛刻。一卷薄膜长达6000米,只允许出现一个大于0.5毫米的点状瑕疵,产线还配备了自动检测系统,稍有超标立即停机。“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建立关于瑕疵的标准,在了解到日本企业的要求后,我们开始带头细化国内的行业标准。”在中仑新材董事长杨清金看来,是挑战也是机遇,中仑新材从零起步,历经小试、中试、大试……用三年时间反复试验、不断调整,终于让产品成功打入日本市场。

研发实验室
考验才刚刚开始。一段时间后,日方客户反馈:薄膜在产线上出现不明“白色粉末”。是材料问题,还是设备故障?中仑新材团队没有回避,而是凭借对材料机理与设备运行的深度理解,和对自有产品的信心,大胆推测问题出现在日方设备上。这一“反向质疑”起初并不被客户接受。但在几次深入的技术沟通后,日方终于同意检测设备——结果证实,设备上某个零部件因温度急剧变化,导致薄膜表面开裂、脱落并产生了白色粉末,中仑新材的判断完全正确!这场风波,不仅没有削弱信任,反而让日本客户对中仑新材的专业能力刮目相看。如今,中仑新材已成为日本该领域最大的中国供应商。
从最初“产品出海”,到业务逐步覆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品牌出海”,到如今迈出“产能出海”的关键一步——在印尼建立首个海外生产基地,中仑新材正稳步推进其全球化战略。“选择印尼,是因为这里经济活跃、人口基数大、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在印尼建厂,不仅能更敏捷地响应东南亚乃至全球客户需求,还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杨清金表示。
尽管全球市场复杂多变,贸易壁垒、文化差异、政策环境不一而足,但中仑新材始终相信:挑战中藏着机遇。绿色转型、新能源、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这些都成为民企拓展国际市场的新支点。如今,中仑新材旗下的长塑锂电膜、长塑矢量膜等新型膜材产品,凭借稳定品质与技术优势,已进入安姆科、DNP、联合利华、宝洁、雅培等国际知名企业的供应链。在欧美高端市场树立口碑的同时,也在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以高性价比产品快速切入。

中仑新材展厅
这一切的背后,不仅有企业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海沧区推出的出口信用保险服务、保费补贴、政策宣讲等务实举措,为企业出海筑牢“压舱石”,有效降低了拓展国际市场的风险。“只需在线提交客户信息,就能快速获取客户及其所在国家的风险评级,为海外订单决策提供了关键参考。”中仑新材外销负责人介绍,在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时,从签署保险合同到出口投保申报等全流程的保险服务,均可通过线上快捷办理。
除了出口信用保险服务,海沧区稳外贸专班的配套支持同样务实:对投保企业给予的保费补贴,直接减轻了企业成本压力;定期组织的政策宣讲会,通过案例解析、实操辅导等形式,帮助企业进一步提升了海外市场风控能力。这些政策不仅为企业的国际化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更多企业稳健拓展海外业务版图创造了良好环境。

中仑新材展厅
国家《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提出培育世界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与中仑新材的战略高度契合。“这一政策不仅为企业带来关键技术攻关与产品落地机遇,还推动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全球话语权。”杨清金说道。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产品出口”到“品牌扎根”,中国品牌出海的故事有着共同的底色:那就是以技术赢得尊重,以服务打动人心,以长期主义扎根市场。它们不是“走出去”,而是“走进去”——走进不同国家的文化语境,走进当地用户的生活日常,也走进全球产业链的核心地带。而这,正是中国制造真正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的底气所在。
null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