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楼市新闻 > 正文

住建部点名中介费过高!但我想为中介说句话…..

2023-05-09 18:00:00
资讯中心 浏览数(0) 收藏 扫描到手机
中介不死,房价难降!

这个是昨天住建部、市场监管总局发文要规范中介行业时,各大主流平台的高亮评论。

看得出来,大家对中介这个行业的好感度确实不高。每次住建部要整顿中介行业时,大家都拍手叫好。

到处发传单、乱收费、两头吃、一房多卖、从业人员门槛低、素质低、发布虚假房源......

以上应该是大家对中介行业的第一印象。

那这也不怪中介被人人喊打了,你都没给大家留下一个好的形象。

但是,我们回过来讨论,住建部这时候发声是为什么?中国的中介费到底高不高?中介行业是否可以全面取消了?



原文一共提及了10点,最引起争议的是这条:


合理降低住房买卖和租赁经纪服务费用,鼓励按成交价格越高、服务费率越低原则分档定价。



住建部、市场管理总局,2大监管部门对房地产中介的过高收费问题进行整顿,这是出乎意料的。


因为这个行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通常市场行政监管不会直接干预,因为价格不是你说了算,而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那为什么2大部门在这时候发声呢?


当然了,收费不合理、暗箱操作、扰乱市场秩序......这些现象一直都存在于中介行业中。


所以每年各地方都会下发相应文件来整顿市场。


那我个人观点是,这次不仅是来规范行业的,降低中介收费,实际上是要推动二手房交易。


也就是说,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激活楼市,尤其是二手房存量市场。甚至背后可能存在一种宏观政策指引的期望,即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活跃度。


就像现在的房票制度一样,目的是刺激买房需求。



目前中国的中介费用算高吗?


你说乱收费,那这个肯定是高了,我们暂时不讨论。那正常的、合法的收费呢?


其实不算高吧!


就拿厦门来讲,根据4月份的调查显示,目前主流中介的费用在2-2.5%,均由购房人买单。


厦门二手房成交,主要集中在岛内。假如一套房屋成交价500万,买方需要支付中介费10-12.5万。


当然,不同中介公司依据不同的服务,收费会有所不同,但都不会超过3%。而有些卖家急于出手,还会自费、或者分摊中介费。

按照正规的收费,国内已经算是很低了!

跟国外对比一下,会发现中国大陆的中介费真的低到离谱:

美国等大部分欧美国家中介费在6%,中国香港的中介费是2个点加1个点的预支付,中国台湾的中介费也要5个点。

这样的中介费水平,还要遭官方点名批评,着实有点冤枉。

而且,你还得考虑成交周期、店面租金、运营费用、公司其他非业务岗位的人员工资费用等等。

实际上,这几年关闭的中介门店很多。



很多人觉得,就应该买卖双方直接交易,取消中间商赚差价,价格就会更透明,少花冤枉钱。


根据机构的调查,总共18700多份调查问卷中,其中17600多份都表示“对房产中介没有好感”,超过94%的人建议“取消中介”。


中介行业可以全面取消吗?


我是觉得很难,而且目前来讲不切实际。因为一个行业的出现,肯定是有市场需求的。尤其是卖方,比买房更需要中介。


买房不是买菜,要来回拉扯,周期很长。


一套二手房从上架到成交,短则一两周,长的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通常情况下,卖房的周期要比买房的周期要长很多


购房者说,我有的是时间,随时都能看房,到房产局过户。


但对于卖方呢,不确定什么时候能卖出去,平时还要上班或是有其他事情,你随时能看房,但我不行啊。我1年要接待这么多看房的,得多心累啊。


所以,大部分房东愿意把房子委托出去。


而且中介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一时半会是很难有其他行业接收这么多人的。国家也只是在规范中介行业,并不是要取缔。


要记住,强行压价的结果可能只有2个,要么中介关门,要么中介采取更非法的手段来压榨购房人、卖房人,这样也只会适得其反。


另外,还有很多人把高房价的责任推给中介,我是觉得有些牵强的。


所以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该如何建立有效的代理机制和监管制度,来让整个中介行业更加规范化。


那么,大家觉得中介有存在的必要吗?

姓名:     手机:     人数:

相关阅读更多>>
敬请网友发表评论,本站保留不刊登无关和不雅评论的权力。
最新评论 最热评论
加载中,请稍候...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反馈建议】
图片新闻更多>>

推荐阅读

热评文章

楼市快递

分享到:
关闭
注册   
关闭
取消
已有房网论坛账号,请点此登陆
我来挑错
文章标题: 快讯!厦门地铁2号线新建换乘通道今天投用!在这个地方~
我对文中这段内容有疑问:
我的意见是:
注册
您已获得XMHOUSE通行证账号,请修改账号信息:
用户昵称:
设置密码:
建议设置常用密码
我要举报的是“@宅男宅女幽默笑话”发的评论:
请选择举报类型:

提交
举报电话:4008 841 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