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9日
翔安区正式迎来18周岁“成人礼”
经历了一系列的开发建设
城区样貌从设计图纸的平面
逐渐走向现实中的立体
低调建设 华丽蜕变
交通起飞、名校汇聚、
生态爆发、人居升级
……

几年前的翔安,尚是一个藉藉无名的小渔村。也正因如此,这张占地411平方千米的白纸,拥有最大的空间,去施展城市梦想。
翔安的历史,从名字开始。
翔安行政建制开始于晋太康三年,原属同安县翔风里和民安里,至今已1720多年,是名闻遐迩的东南望郡、历史名邑。
2002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深入厦门调研,提出了“跨岛发展”的战略构想。2003年10月19日,翔安区正式挂牌成立。

从此,这个叫做“翔安”的地方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乘着跨岛发展的历史机遇,发展成为了厦门市最年轻、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行政区。
交通是城市发展动脉,让翔安无缝衔接并对接岛内资源。
十八年前,翔安还只有一个红绿灯,年生产总值也仅有22.44亿元,占全厦门市不足3%。
2004年9月8日,翔安大道一期全线贯通。翔安终于有了一条贯通南北的经济大动脉。
2010年4月26日,中国大陆第一条海底隧道——翔安隧道通车。将岛内与翔安的通行时间瞬间拉近到仅需9分钟。

2021年6月25日,厦门地铁3号线开通,翔安正式迎来了地铁时代。地铁4号线也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地铁规划的10条线路,其中有一半以上经过翔安。

除此之外,预计2022年建成的翔安大桥,预计2025年建成、2026年投用的翔安国际机场,更是成为了拉动板块发展的千亿级引擎。
翔安“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区域将进一步凸显优势。

随着一系列配套的规划与落地,翔安这方宜居宜业的热土,如今区域常住人口接近60万,城镇化率提高到61.9%。GDP从建区之初到如今翻了31.5倍,规上工业产值则翻了近60倍,后发优势显著。
产业发展是奠定翔安高质量发展的坚固基石。
2005年8月4日,礼炮齐鸣,厦门火炬高新区(翔安)产业区通用厂房开工,拉开了翔安区开始以发展低污染、低能耗、高附加值的轻工、电子、汽车、机械加工等产品产业为主的产业升级。
十八年过去了,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规划落地,全省首个数字经济产业园开园运营,天马六代、中航锂电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引进,电气硝子、联芯集成电路、ABB工业中心等投产扩产……

如今,翔安区进一步明确了以“5+6+N”现代产业体系为方向,继续做强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主导产业,前瞻谋划数字经济、海洋经济以及临空经济等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使全区空间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升级。
一流的营商环境,无限的发展潜力。
2021年9月8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翔安区捷报频传,共完成20个项目的现场签约成果达517.8亿元。

十八年来,国内外知名好项目纷至沓来,招商引资硕果累累,延江新材料、首创奥特莱斯、铂爵旅拍等项目签约落地。
翔安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目前已建立常态化联系帮扶企业机制,开展省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审批试点。
城是新城,更是“心”城。
是近60万新老翔安人衷心希望越来越好的地方。
厦门新机场、新体育中心、新会展中心全面动建,“四座新城”建设全面铺开。
东山片区启动开发,南部新城功能配套更加健全。

22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4条动线高标准建设,马塘村入选新中国70周年“富强之路”十大典型村庄。
目前,5万亩海域退养全面完成,困扰多年的“环境顽疾”得到有效解决,近岸海域水质达到一类标准,空气质量、流域水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革命四行动”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创出特色,农房整治经验被省住建厅作为范本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成为全市“样板”。
名校跨岛而来,好校拔地而起。
2017年9月,翔安区成立全省首个区属普惠性教育集团,创新一系列举措为了翔安孩子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2018年9月10日,科技中学翔安校区正式启用。
2021年9月,实验小学、双十中学翔安校区建成开学,翔城小学、翔城中学也正式开学了。

不仅如此,翔安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厦门市第五医院加快发展、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建成运营。

翔安区健全低保“渐退+激励”机制,全面构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全覆盖。
作为厦门“跨岛发展”
的主阵地、主战场
翔安区正展现新气象、启航新征程
肩负新使命、迈向新目标
null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