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费投入更大
2019年度,全市研发经费投入177.66亿元,相比2015年度增长71.78%,“十三五”期间平均增长超过14.5%;占GDP的比重达2.96%,居全省首位、副省级城市前列。
创新驱动更强
“十三五”以来,我市组织实施81项企业重大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2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净增量从“十二五”期间的年均95家提高到“十三五”的年均240多家;新培育市级科技小巨人企业1026家、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733家。
成果转化更快
“十三五”以来,累计支持转化高新技术成果736项,1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37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奖。截至2020年9月累计实现技术合同交易20475项、354.7亿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6.45件,远超全国平均数15件。
双创环境更优
五年来新培育众创空间市级192家、省级73家、国家备案43家,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市级37家、国家级3家,截至2020年9月全市众创空间227家(国家专业化示范备案3家、国家备案43家、省级8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家(其中国家级7家)。
“厦门未来科技城”“厦门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重大创新应用场景”……当前,我市一批标志性、抓手型科技创新工程正谋划推进中,着力在未来5年-15年内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中心。回眸“十三五”,我市科技创新战略地位提升到空前高度,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增幅相比“十二五”期间均大幅提高,推动“双创”发展、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工作多次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激励……创新基因源源不断渗入城市发展肌理,创新活力迸发,已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亮点1
以创新为核心战略 厦门自创片区深化改革
自2016年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厦门片区(简称“厦门自创片区”)获批建设后,喜讯不断传来: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厦门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火炬核心区综合实力上升至全国第15位,26项创新举措在全省复制推广,“双自联动”成效突出,综合考核评估连续三年居全省首位。
亮眼成绩背后,与我市将科技创新上升为城市全局发展的核心战略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市以厦门自创片区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启动实施高质量发展超越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先后出台“科技创新25条”“成果转化19条”“创新驱动9条”等系列重磅政策,制定实施“双自联动”1.0版和2.0版行动方案,推出三批104项改革创新事项,最大限度激励了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激情与活力。
亮点2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重磅政策精准扶持企业
“十三五”期间,我市推出“企业研发费用补助政策”。今年共有3657家科技型企业申报,涉及研发经费投入169.89亿元。相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796%、307%。
研发经费投入(R&D),是衡量一个区域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也是观察和分析科技发展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十三五”期间,我市推出“企业研发费用补助政策”重大创新举措,对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投入按比例给予补助,企业无需申报科技项目,无需经过专家评审、监理和验收,仅需提供简单材料即可获得资助,且所获资金可完全自主调配,大大提升企业创新投入积极性。
今年共有3657家科技型企业申报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涉及研发经费投入169.89亿元,相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796%、307%,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市进一步改革科技计划项目形成与组织实施机制,设立青年创新基金,启动创新战略研究项目,试点科技经费切块管理以及科技项目“揭榜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有力调动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和动力。
亮点3
创新动能更强劲 初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十三五”以来,从生物医药产业到集成电路产业,再到未来产业的培育,支撑我市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断推进——作为最能彰显我市自主创新能力的标杆性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去年入选国家发改委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工程,诞生了上市肝炎治疗药物“派格宾”、国产首支宫颈癌疫苗“馨可宁”等一批厦门标志性自主创新成果,“十三五”期间实现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预计2020年实现产值约750亿元。
通过布局建设集成电路双创平台,我市构建形成国内最完善的涵盖“集成电路设计-晶圆测试-产品检测认证-保税交易”全链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试点集成电路保税监管模式改革,厦门进入国家集成电路战略布局第一梯队,预计2020年实现产值超过270亿元。
开辟发展新赛道,我市去年开始实施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推出柔性电子、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等八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柔性电子、未来显示、人工智能等一批支撑性新型研究院,开展未来产业骨干企业备案,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攻关和应用场景示范项目,营造良好的产业培育氛围,初步构建起“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的产业发展梯次。
实施“三高”企业倍增行动,以“三高”企业为核心促进主导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升级、未来产业培育,供给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去年,全市“三高”企业发展大会召开,出台了“‘三高’企业倍增21条”,入库培育“三高”企业2512家,建立“一对一”全覆盖领导挂钩服务企业机制,全力支持企业做强做大,2019年以来已有400家次企业实现倍增发展。
亮点4
创新资源更丰富 多个专业研发机构落地
“十三五”期间,我市启动建设中国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嘉庚创新实验室),获批建设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高端储能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引进落地厦门新松智能研究院、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厦门健康工程与创新研究院、微软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公共服务平台等8个重大研发机构和平台;启动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实现区域科技创新力量从技术开发为主向产业化应用、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拓展提升。新培育建设40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
亮点5
创新环境更宜商 科技金融结合缓解融资难
“十三五”以来,我市厚植创新创业土壤,推动双创高质量发展。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绩效评估,厦门进入全国前八。
为营造更好的双创环境,我市着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获批建设国家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扩大科技担保贷款、科技保证保险贷款、科技保险以及成果转化基金规模,新推出免担保纯信用“科技信用贷款”等新产品,设立科技创业种子暨天使投资基金,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科技信贷产品+科技保险+科技创投基金”科技金融产品体系,有力缓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截至2020年9月,我市已累计发放科技担保贷款98.7亿元、科技保证保险贷款15.64亿元、科技信用贷款5.28亿元,科技保险保额达到524亿元,成果转化基金与种子天使基金累计投资79家初创企业2.046亿元。
(厦门日报 记者 吴君宁 通讯员 黄颖 曾广明) )
(原标题:“十三五”期间 我市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增幅大幅提高)
————精彩服务————
如果大家对以上资讯有疑惑,或者有买房疑问需要咨询,复制添加微信:xmhouse59,我们将为你答疑解惑、争取更多的优惠。

null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