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践行跨岛发展战略,打造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市区。图为飞速发展的集美新城。
作为我市跨岛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集美交通四通八达。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 文/ 记者 应洁 图/ 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70年砥砺奋进,70年春华秋实。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集美区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郊区蜕变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新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集美区牢记总书记“跨岛发展”的嘱托,正朝着建设“高素质高颜值跨岛发展最美新市区”的目标加速奔跑。爱拼敢赢、开拓创新、奋勇当先,嘉庚故里的集美人以新担当、新作为努力加快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深入推动各项事业更上一层楼,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打下坚实基础,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加快经济动能转换
小渔村变身高新产业聚集地
集美地处浔江西岸之尾,得名浔尾,因乡人崇美、爱美,遂演化为“集美”。美好的寓意预示着集美“高素质高颜值”的发展之路,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集美仍是一个偏远的小渔村,经济以耕作、渔业等传统农业为主,产业面貌较为落后。
1958年,杏林被确定为厦门市工业生产基地,揭开了集美区现代工业的发展大幕。杏林工业区先后建立玻璃厂、纺织厂、糖厂、食品厂、化纤厂、电厂等60多家国营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
1989年和1992年,杏林、集美台商投资区相继设立,台商和外资投资企业迅速发展,开启了集美产业发展的新征程。上世纪90年代开始,集美的工业版图持续向北部推进,灌口、后溪机械工业集中区等片区先后开发,正新、金龙、厦工等一批优质项目落地建设,集美作为厦门工业制造重镇的地位不断凸显。
近10年来,随着集美新城、软件园三期的启动,集美作为跨岛发展战略的先行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从“制造”迈向“智造”,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和软件信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全球首款L4级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在集美成功量产,咪咕动漫、中国数码港、雅马哈研发中心、吉比特、罗普软件信息中心等高新企业相继投产,美国eBay和中信产业基金投资的橙联物流、规模上千亿的厦钨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年产能达百万台的奥佳华智能按摩椅生产基地等一批“高大上”项目落地集美……如今的集美,正在成为高新高端产业、“三高”企业腾飞的“宝地”。
着力构建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当前的集美正加快打造机械装备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与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新材料产业、都市现代农业等六大产业链群,努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集美篇章”。
嘉庚故里迅速成长
打通交通动脉拉开城市框架
从岛内穿过“最美海景”进入集美,途经集美学村、园博苑、集美新城、集美软件园、厦门北站的地铁1号线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是一条连接集美过去与未来、见证集美跨岛发展成就的城市动脉。
作为我市跨岛发展的先行者和排头兵,集美成为厦门最先开通地铁的岛外行政区,并且形成了高速公路、铁路、轨道交通兼备的综合交通枢纽。回看历史,一直到1954年高集海堤竣工通车,集美才结束了与厦门岛往来仅靠渡船的历史。如今,厦门大桥、杏林大桥、集美大桥三座大桥雄踞于集美和厦门岛之间,使得位于厦门几何中心的集美成为全市最“四通八达”的所在。
集美交通格局的快速“蝶变”,与集美新城的建设相辅相成。集美新城自2010年正式启动建设以来,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高水平”进行规划建设,目前已累计完成固投超过1500亿元,展示了跨岛发展的“集美速度”和“集美样本”。
262米的岛外最高建筑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12号楼高耸入云,以嘉庚建筑为特色的集美新城公建群气势恢宏,软件园三期、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人流如织、产业兴旺……经过近10年的打造,集美新城迅速成长,基本完成了城市框架、交通基础设施的搭建,进入了“产城融合”发展的新阶段。2018年,软件园三期实现营收175亿元,软三东片区研发办公楼、公寓楼超过200万平方米,相当于“再造”一个软件园二期。今年,软件园三期启动了西片区的开发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产业发展空间。截至今年7月底,软件园三期累计通过入园审核企业2743家、累计注册企业数2297家,入园企业数1301家,产业员工2.7万人。
除了交通的改善、产业的聚集,集美新城的城市配套也着眼于“对标一流”,银行、酒店、餐厅、超市、咖啡厅、电影院等一应俱全,嘉庚艺术中心、星巢越中心、诚毅科技探索中心、灵玲国际马戏城、市图书馆集美新馆等文化项目就在“家门口”,为集美新城更添宜居宜业魅力。
“一精神三文化”引领
城市品质民生保障对标一流
从百年学村到现代新城,嘉庚精神是人文集美的“灵魂”。近年来,集美区进一步深化人文集美发展战略,不断挖掘弘扬“一精神三文化”(嘉庚精神和华侨文化、闽南文化、学村文化)的宝贵财富和时代价值,以人文为引领加快经济、城市、社会转型,强化民生保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大普惠性的学前教育资源、引入高端医疗资源、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保障性住房快马加鞭建设……每年,集美区都会发放“民生大礼包”,围绕百姓需求最迫切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交通、城乡民生基础设施进行“补短板”,极大地惠及百姓生活。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集美区全年民生支出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比超过78%。
作为我市岛外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行政区,近年来,集美区在发展产业经济、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不断增加教育供给,连续多年成为全市新增学校、招考老师最多的地方。仅去年,集美区新开办的中小学、幼儿园就达11所之多,新增学位6780个。
在集美新城核心区,紧邻海翔大道和软件园三期的亭北中学正在加快建设,其中,初中部建设规模为60班,高中部建设规模为60班。项目作为厦门外国语学校集美校区,是我市“名校跨岛”、向岛外输出优质教育资源的样板。
不少优质民生项目相继落户集美。不久前,国内顶尖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签约落户集美的消息,刷爆了厦门人的朋友圈。项目将打造区域性医疗高地和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建成国内一流的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助推集美城市品质的不断升级。
【数据】
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9年上半年,集美区实现经济生产总值292.54亿元,增长7.5%;合同利用外资增速排名全市第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排名全市第二。1-6月份,全区空气质量优良率100%,排名全市第一。
【荣誉】
构建一流营商环境
集美区入选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获评“全国文化先进区” 、福建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和首批“教育强县(区)”;在2018年度厦门市对区营商环境绩效考核中位列全市第一。
【大事记】
1954年
10月,高集海堤(高崎——集美)竣工通车,结束了集美到厦门岛仅靠渡船的历史。
1987年
10月,厦门大桥动工,1991年12月19日正式通车,是全国第一座跨越海峡的公路大桥。
1989年
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杏林台商投资区。
1992年
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集美台商投资区。
2006年
杏林大桥、集美大桥相继动工,两座大桥皆于2008年通车。杏林大桥是厦门最长的跨海公铁大桥。
2010年
2月,集美新城启动建设。4月,福厦线厦门始发首趟动车,厦门北站启用。
2011年
12月,位于集美新城的软件园三期举行奠基开工典礼,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2013年12月,软件园三期正式开园。
2017年
12月,厦门地铁1号线开通试运营,全程共设24个站点,在集美范围内就有11个站点。未来,地铁4号线、6号线也都将经过集美。
2018年
在厦门2018年度市对区营商环境绩效考核中,集美区位列全市第一。
2019年
3月,2018年度全省文明城区测评结果出炉,集美位列全省第二、厦门市第一。集美已连续五届获评省级文明城区。
null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 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