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厦门五通客运码头三期候船楼投入使用。(记者王火炎航拍器摄)
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国家卫生城市、全国首批志愿服务模范城试点、联合国人居奖、中国十大宜居城市……这一块块金字招牌可以证明,在厦门,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厦门的高素质,体现在市民高度的文明自觉中;厦门的高颜值,体现在勤劳勇敢、诚实互信、和谐友爱的人文之美中。
在两岸交流方面,厦门也有无数金字招牌,正是一次次先行先试、一个个“大陆第一/唯一”,使这里成为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台湾青年就业创业的热土。
高素质高颜值文明厦门最美的是人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 文/ 记者 卫琳)厦门会晤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盛赞厦门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70年筚路蓝缕,厦门坚持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道路,持续涵养城市文明特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精神力量,收获了高素质高颜值发展的“厦门经验”。
文明市民缔造文明城市
厦门是享誉中外的全国文明城市,并且实现五连冠,这份荣誉由全体市民共同缔造。在这里,人人都是志愿者,处处可见“志愿红”。厦门市民有强烈的家园情怀,注重自己的家园自己建。在2016年超强台风“莫兰蒂”重创厦门时,广大市民第一时间自发抢险救灾,众志成城重建家园,创造了三天内基本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厦门速度”,展现了厦门长期积淀的文明素养和精神力量。
党员当先锋、做表率、聚人心。近年来,厦门深入推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村居报到为群众服务活动,在全市形成了“党员志愿服务遍地开花,党员志愿者带动居民一起做志愿”的生动局面。
厦门积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持续广泛推进助老扶幼、助学帮困、助医助残、应急救灾、生态环保、文艺惠民、文明劝导、文明旅游、移风易俗等12个重点领域志愿服务活动,搭建“互联网+”志愿服务供需平台,建设百余个志愿服务驿站,鼓励各行各业发挥所长成立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结合文明城市(区)创建、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设计常态化志愿服务项目,让市民走出家门就能做志愿者,人人都能为“城市更美好”出力。厦门有占常住人口约17%的注册志愿者,还有更多人做好事不留名。
从2015年至今,厦门建立了330家集科学理论学习、主流价值宣传、文化知识传播、文明礼仪教化、兴趣爱好发展、民主协商议事于一体的社区书院,促进市民终身学习,并带动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共建、共管、共享家园之美。
着眼未来守护美丽家园
爱城爱家,就是要守护她的绿水青山,守护她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起,厦门按照“公共机构带头、示范小区引领、以点带面、滚动发展”的工作思路,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助力高颜值厦门建设,得到市民积极响应。
厦门把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形成市、区、街(镇)、居(村)委会主要负责人带头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分级推动格局。厦门广泛开展垃圾分类全民宣传教育,引导市民自觉参与,并按照每300户配备1名专职督导员,形成覆盖每一个小区的“桶边督导”模式,加强宣传教育和督导劝导。同时,颁布实施全国首部全链条管理的垃圾分类法规《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出台16项配套制度,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正确投放率持续升高。
2017年11月,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在厦门召开,来自国家有关部委,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住建系统,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垃圾分类试点城市的100多位负责人来到厦门观摩学习,垃圾分类的“厦门实践”获得他们纷纷点赞。
厦门的生态美源于市民的高度文明自觉。善待环境,着眼未来,厦门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开展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推进蓝天保卫战、小流域综合整治等八大标志性战役,创新环境信用评价机制、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排污权交易制度改革等一系列生态环保“厦门经验”,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5至2018年,厦门空气质量在全国重点城市中排名始终稳居前四名。截至2018年,厦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2平方米。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两岸一家亲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 文/ 记者 詹文)三十多年来,两岸交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间接到直接,从单向到双向,经济、文化、社会联系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互动大潮。作为大陆对台最前沿、对台工作的桥头堡,厦门始终以特殊优势在两岸关系发展中发挥独特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作用。
两岸人员往来最便捷通道
2008年12月15日,“盛达2”轮驶向对岸高雄港,“三通”厦门航点(厦门港是大陆6个首航港口之一)直航序幕拉开。直航航线实现截弯取直,厦门港到高雄的航运时间从33小时缩短到8小时。
同日,厦航MF885航班从杭州萧山机场满载起飞,这是两岸往来截弯取直后从北线飞抵台湾的第一架飞机,厦航两岸常态包机正式启动。随后,厦门成为大陆方面8个邮件封发局之一,全面启动两岸函件、包裹、特快专递及邮政汇兑业务。以前通过中转要半个多月才能到的邮件,现在三四个工作日就可到达。
拥有厦金直航航线、厦台客货滚装航线和厦台直航货运航线,厦门港这11年来,客货量保持稳步增长,已成为两岸人员往来最便捷、台胞出入境人数最多的黄金通道。客货并重的厦台客货滚装航线,货物增量尤为明显,每年从厦门口岸进出的货物超过1万个标箱。近一两年,两岸大型货物,比如台湾整条生产线、大陆大型机械设备,很多都走该航线。
“三通”后,从厦门乘航班前往台北、高雄,只需不到2小时。作为两岸空中航线主要承运商,11年来,厦航承运了200多万人次往来两岸之间。
厦门,已成为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
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两岸“坚冰初融”之际,隔绝状态刚刚打破,交流交往大门刚刚开启,厦门便成为两岸交流第一站。1990年以前,全大陆有三分之二的台资企业集中在厦门,当时登陆的台湾同胞有80%是从厦门起步的。1984年,第一个吃螃蟹的台商高新平,便是在新加坡找上厦门访问团,以30万美元的投资开始了“三德兴”在厦门的创业,并成为著名的上市公司。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在厦台企找到一片广阔天空,后来的直接“三通”更使两岸企业加快了投资脚步。2009年6月底,大陆资本获准赴台投资,两岸双向投资实现。已扎根厦门的台商谢苍发评价说:“两岸创业投资进入愈加火热的时刻。”
2008年年底,厦航在台成立办事处,成为第一家在台湾设立办事处的大陆航空公司,一年多后,厦航台湾分公司正式成立。仅隔数月,厦门国贸集团在台湾的办事处正式挂牌。金砖合作机遇、自贸片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支点城市……再一次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厦门,带动了台企再度起飞。台湾百大企业,也嗅到无限商机,纷纷前来厦门投资设厂。
“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台企都在其中分享到商机。”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说,厦门不仅有先天优势,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更为台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厦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厦门已成为对台经贸的重要口岸:厦门是大陆从台湾进口水果、酒类、大米、图书及声像制品的最大口岸,厦门口岸的台湾食品类进口货物批次占大陆进口总批次的50%左右;厦门成为台商投资大陆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厦门对台旅游龙头作用也更加凸显。厦门率先成为福建居民赴金马澎旅游试点,设立了大陆首家台资旅行社,海峡双向旅游热点口岸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不断提升。2008年大陆居民经厦门口岸赴台游人数为1.6万人次,之后快速升温,2017年经厦门口岸赴台旅游累计达到188万人次。
目前,厦门拥有台企5700多家,超过12万台商台胞在这工作生活,这里已经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
【数据】
文明城市文明市民志愿服务遍地开花
截至2019年9月上旬,厦门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第五次是2017年)。厦门现有30个“全国文明单位”、5个“全国文明村镇”、2个“全国文明家庭”。在多次公众调查中,厦门市民对文明创建工作的支持率保持在99%以上。
截至2019年9月上旬,厦门建成社区书院330家,挂牌运行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6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通了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截至2019年9月上旬,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近71万人,占常住人口约17%,共有志愿服务驿站百余个,志愿服务团队3989个,志愿服务项目28679个。
既是台商投资热土又是对台旅游龙头
截至2017年,厦门口岸台胞出入境约2000万人次,居大陆首位。
截至2017年,经厦门口岸赴台旅游达188万人次,占大陆居民经福建口岸赴台旅游的80%左右。
截至2017年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106个,台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左右。
2009年至2018年11月,厦门口岸连续10年保持大陆进口台湾水果最大口岸地位。
【荣誉标杆】
2002年
国际花园城市。
2004年
被联合国人居署授予“联合国人居奖”。
2007年
厦门捧回“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旅游城市”牌匾。
2011年
厦门荣膺十大低碳城市、中国十大宜居城市、2011中国城市科学发展典范城市。
2013年
厦门荣获2009-2012年度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地市奖,拿下全国政法综治最高荣誉“长安杯”。
2016年
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
2017年
我市接受首批十大“中国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授牌。
2017年
鼓浪屿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17年
厦门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
2019年
《厦门影视产业发展规划(2019年-2025年)》发布,厦门力争在2025年成为新时代中国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城市。
null
网友评论
共有条评论, 人参与